现代国风音乐以琴置心,你离懂琴有多远?

国风音乐越来越火了。

近日火爆的综艺《闪光的乐队》,就有一支国风乐队大放异彩,“国风艺术家”李玉刚可谓其中的灵魂人物。

虽然大家理解李玉刚发扬国风的坚持,但前两期刚组队亮相时,这种国风表演在多元音乐风格中并不算出彩,甚至有些“创新过于用力”,有人开始担心起李玉刚会不会中途退赛。

但节目妙在是个“音乐社交”节目,随着不同的成员来去,相互碰撞,这支国风乐队给了观众不一样的惊喜。

尤其是能把琵琶当吉他弹的“国风少女”周洁琼加入,人声之外的乐器表达,让国风更有张力,更有记忆点。

 

在《天堂》这首歌里,古筝这个经典民族乐器又被“请”上台,舞美烘托下,连后台歌手都感到惊艳,“嫦娥在月亮上可能就是这样”。

网友也坐不住了,“什么神仙合唱,又想骗我去学琴?”

实话实说,学古筝也好,古琴也好,等你练了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。

习琴有道

琴蕴含文化心灵。从古至今,多少人将生命感悟寄托于琴声,又用练琴修炼品性。

不愿意付出、守不住规矩、不实践琢磨、急于求成的人,不能练得一手好琴。

对待练琴有两个极端,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把学琴当儿戏。另一种不分昼夜从不休息,不弹就要发狂。

抚琴是一种传统的雅致,自己都不满意难称为雅,可对自己过于苛刻,无法协调弹琴与生活,同样无法真正享受琴声的韵味。

学琴的人知道,很多古琴论里有“五不弹”,其中之一是不坐不弹,这是根据琴的发声原理规定了操琴者的姿态,也是借由让操琴之人保持庄重平稳、气定神闲,达到聚精会神的状态。

古人弹琴有从盘膝而琴到凭桌椅而琴的演变。琴技未到精熟之境,不坐不弹依然是日常习琴的稳妥之法。

盘膝而琴和站立而琴,确实能独树一帜,别有风情,但也需要更好的专注力和肢体协调,要求弹琴人有成熟、扎实的功底,方可挥洒自如。

以琴置心,以何置琴?

直至唐朝时,盘膝而琴,即将琴横于膝上弹奏仍是主要的弹奏方式。琴几已经出现,但比较少见,传世的琴几也很少。

到了宋朝时期,高型家具在民间普及,使用琴桌弹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操琴的主要方式。绘画作品里,坐凳抚琴的题材也渐渐多起来。

 

琴桌是为弹琴专门设计的一种桌案,它的功用主要是满足传导琴音以及协调操琴者身体的稳定。琴凳的样式则是随机,没琴桌那么多讲究。

1.材质

南宋赵希鹄的《洞天清录·古琴辨》中论述,琴桌“宜石面为第一,次用硬木”,而且若是“厚着为面,再三加灰漆亦令厚,四脚令壮,更平,不假堌扱,则与石案无异。”

也就是说,考虑与琴音的共鸣效果,硬木是仅次于石面的琴桌用材,硬木质密,吸音量较微小,不影响琴音的传播。木质的琴面必须在两寸以上,越厚越好,再用灰漆等加厚,可以改善它的吸音效果。

明代曹昭的《格古要论·古琴论》承袭了《洞天清录·古琴辨》的基础框架,当中讲到,琴桌“桌面郭公砖最佳,玛瑙石、南阳石、永石者尤好。”

郭公砖是一种空心砖,发挥共鸣箱之用。郭公砖原本是为铺设汉代皇宫而烧制,表面有花纹装饰,同时有防滑效果。穿着木屐走在空心砖上,会发出悦耳的声音。古人灵机一动,用这种砖架琴,声音更加悦耳,回荡悠扬。 

2.尺寸

琴桌高度比一般桌案矮,桌面更为细长。《格古要论·古琴论》记载:“琴卓需用维摩样,高二尺八寸,可入膝于卓下。阔可容三琴,长过琴一尺许。”

梵文里“维”是“没有”,“摩”是“脏”,维摩象征圣洁无垢的人,意味着琴桌应该是简洁,没有繁杂装饰的桌子。

另一方面,在视觉上,琴桌的气质要与琴的气质相符,纤细匀净的线条与古琴的纤劲最为匹配。

二尺八寸大约是现在的86厘米,比一般的桌案矮一些,但比搭配的琴凳高一些,人的双腿可以刚好放在琴案下方。

古琴的长度一般在119~125厘米之间,“一尺许”大致就是琴长的三分之一,琴桌的长度至今没有太大变化。

而琴桌的宽度,出现从宽变窄的演变。现在的琴桌多数只有两把琴的宽度,比宋代的四琴宽缩减了一半。当然,也有一些较宽的双人琴桌,让琴者可以面对面弹琴。

3.装饰

还有一种琴桌样式为几型,明代称为“琴几”,在留存的明代实物中,琴几一般用三块板拼合而成,两端的立板足端采用卷书式样,意味琴书合璧。


两端立板多数还有花纹装饰,或作镂空开光。立板与桌面的夹角配以角牙,起到加固承重和美化作用。

虽说琴桌以简洁为好,但琴桌的造型和装饰实则也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。在著名的《听琴图》里,琴桌侧面有缠枝花卉,桌面上有水网纹图案装饰,这些细节描绘都反映出宋徽宗时期宫廷日常用器的显贵。

《听琴图》,宫廷用具的设计更加精巧 

《听琴图》,宫廷用具的设计更加精巧

高山流水 谁不爱知音?

高山流水遇知音,彩云追月得知己。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,一个大夫和一个樵夫,对琴声的心领神会相通,实在人生难觅。

伯牙有不少名曲是感悟大自然的创作,对以自然为生的子期来说,听海、观山的感受应该非常熟悉深刻。

知音无非是对世界感知相通的人,可正应了一句话,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所以才有“千金易得,知己难求”、“酒逢知己千杯少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”

灵感从山水来,抚琴也在山水间。传世绘画及传世诗墨中,都能看出古人爱在野外弹琴,怀古悠远,意趣盎然。

为了方便畅游,在户外山野、林泉高致之处,自然没有桌案置琴,这样一来,岩石、树干等自然风物就成为桌案和坐具。

《文会堂琴谱》所言,琴有“十四宜弹”,供户外弹琴选址的参考有“坐石上。登山埠。憩空谷。游水湄。居舟中。息林下。值二气晴朗。当清风明月。”

由于现代大多在室内弹琴,每每见到别人觅得户外幽静之处抚琴畅意,常人便觉新奇,琴者更是向往,似乎过程的周折都可以忽略不计。

只不过时代和环境变了,如果把家里的庭院或演奏空间布置得像大自然一点,也能有这种天然高雅的乐趣。

抚琴也好,听琴也罢,最重要是知音、知韵。发扬国风音乐、国风文化同理,更多人互通起来,才会写出更妙的乐章。

(来源:品牌红木网)